Installation guide (正體中文)

From ArchWiki
The printable version is no longer supported and may have rendering errors. Please update your browser bookmarks and please use the default browser print function instead.
翻譯狀態:本文章是 Installation_guide 的翻譯版本。最近一次的翻譯時間:2021-11-03。點擊本連結查看英文頁面之後的變更。

此文件是引導你透過使用官方安裝鏡像製作的安裝媒介啓動的 live 系統安裝 Arch Linux 的教學。安裝媒介提供無障礙功能,參見 Install Arch Linux with accessibility options。其它安裝方式參見 Category:Installation process

在安裝前,建議先閱讀 FAQ。關於此文件使用的慣例字詞,請閱讀 Help:Reading。一些情況下,範例程式碼可能包含佔位符(以 italics 格式化),其需要手動替換。

更詳細的指導可以參考對應的 ArchWiki 文章或該程式的 手冊頁。如需要互動式幫助,可以使用 IRC channel英文論壇

Arch Linux 可在任何 RAM 不小於 512 MiB 的 x86_64 相容機器上運作,但用於安裝的 live 系統需要更多記憶體。[1] 基本安裝將佔用小於 2 GiB 的硬碟空間。由於安裝過程中需要從遠端軟體庫取得軟體包,因此此教學假設有可用的網際網路連線。

安裝前的準備

獲取安裝鏡像

訪問 下載 頁,並根據需要的啓動方式獲取 ISO 檔或 netboot 鏡像,以及對應的 GnuPG 簽章。

驗證簽章

推薦在使用鏡像前先驗證簽章,特別是從容易被攔截而 提供惡意鏡像HTTP 鏡像源 下載時。

在已經安裝 GnuPG 的系統上,下載 PGP 簽章(位於 下載 頁的 Checksums 下方)到 ISO 所在目錄,然後 進行驗證

$ gpg --keyserver-options auto-key-retrieve --verify archlinux-version-x86_64.iso.sig

或者,在現有的 Arch Linux 作業系統上運行:

$ pacman-key -v archlinux-version-x86_64.iso.sig
注意:
  • 如簽章是從鏡像源而非上文的 archlinux.org 下載,則其本身可被僞造。在這種情況下,確保用於解碼簽章的公鑰被另一可信任的金鑰簽名。gpg 指令會輸出公鑰的指紋。
  • 另一種驗證簽章的方法是確保公鑰的指紋與簽署 ISO 檔案的 Arch Linux 開發者 相同。要獲取更多關於公鑰認證的訊息,請閱讀 Wikipedia:Public-key cryptography

準備安裝媒介

安裝鏡像可通過 USB 隨身碟光碟 或含有 PXE 的網路提供給目標設備:跟隨對應的文章來準備安裝媒介。

啓動 live 環境

注意: Arch Linux 安裝鏡像不支援 Secure Boot。您需要 關閉 Secure Boot 來啓動安裝媒介。如有需要,可在安裝完成後設定 Secure Boot
  1. 將當前啓動設備指定爲含有 Arch Linux 安裝媒介的驅動器。通常通過按照螢幕上的提示在 POST 階段按下某個按鍵來實現。更多細節請閱讀主機板的手冊。
  2. 在安裝媒介的開機引導程式選單出現時,選擇 Arch Linux install medium 並按下 Enter 來進入 live 環境。
    提示: 安裝鏡像在 UEFI 模式下使用 systemd-boot,BIOS 模式下使用 syslinux 引導。閱讀 README.bootparams 來獲取 啓動選項 列表。
  3. 您會作爲 root 使用者登入第一個 virtual console,並進入 Zsh shell。

要切換至另一終端機——比如要在安裝的同時使用 Lynx 閱讀此教學——使用 Alt+arrow 快捷鍵。要 編輯 設定檔,可使用 mcedit(1)nanovim。閱讀 packages.x86_64 來獲取安裝媒介包含的軟體包列表。

設定鍵盤配置

預設的 鍵盤配置US 配置。可使用以下指令列出所有配置:

# ls /usr/share/kbd/keymaps/**/*.map.gz

要更改鍵盤配置,將對應的檔案名稱,省略路徑和副檔名附加到 loadkeys(1) 後。例如,要使用 German 鍵盤配置:

# loadkeys de-latin1

終端字體 位於 /usr/share/kbd/consolefonts/,且可以使用 setfont(8) 設定。

確認啓動模式

可列出 efivars 目錄檢視啓動模式:

# ls /sys/firmware/efi/efivars

如果指令沒有報錯,則系統在 UEFI 模式下啓動。如果目錄不存在,系統可能以 BIOSCSM 模式啓動。如果啓動模式與您期望的不符,請參閱主機板說明。

連線到網際網路

按以下步驟連線到網際網路:

  • 確認網路介面被列出且已被啓用,如使用 ip-link(8)
    # ip link
  • 對於無線網路,確認網路卡沒有被 rfkill 禁用。
  • 連線到網際網路:
    • 乙太網路——接入網線。
    • Wi-Fi——使用 iwctl 認證到無線網路。
    • 行動網路分享器——使用 mmcli 來連線到行動網路
  • 設定網路連線:
  • 連線狀態可使用 ping 來確認:
    # ping archlinux.org
注意: 安裝鏡像預設啓用 systemd-networkdsystemd-resolvediwdModemManager,但在安裝完成的系統上並非如此。

更新系統時間

執行 timedatectl(1) 確保系統時間是準確的:

# timedatectl set-ntp true

可以執行 timedatectl status 檢查時間同步服務的狀態。

分割硬碟

在被 live 系統識別後,硬碟會被分配爲 設備文件,如 /dev/sda/dev/nvme0n1/dev/mmcblk0。可使用 lsblkfdisk 查看這些文件。

# fdisk -l

可忽略以 romloopairoot 結尾的結果。

對於選中的設備,以下 分割區必需 的:

如果想要使用 LVMsystem encryptionRAID 等建立多級儲存,請在此時完成。 使用 fdiskparted 改動分區表:

#fdisk /dev/the_disk_to_be_partitioned


注意:

分割區示例

BIOS 和 MBR
掛載點 分割區 分割區類型 建議的大小
[SWAP] /dev/swap_partition Linux swap 大於 512 MiB
/mnt /dev/root_partition Linux 剩餘的所有空間
UEFI 和 GPT
掛載點 分割區 分割區類型 建議的大小
/mnt/boot/mnt/efi1 /dev/efi_system_partition EFI system partition 至少 260 MiB
[SWAP] /dev/swap_partition Linux swap 大於 512 MiB
/mnt /dev/root_partition Linux x86-64 root (/) 剩餘的所有空間
  1. 如果你使用的開機引導程式可以直接從根分區載入核心與 initramfs 映像檔,你應該使用 /mnt/efi。 詳情請查看 Arch boot process#Boot loader 中的警告部份。

參閱 Partitioning#Example layouts

格式化分割

一旦建立,每個分區都要用適當的 檔案系統 進行格式化。例如,要在 /dev/root_partition 上建立 Ext4 檔案系統,執行:

# mkfs.ext4 /dev/root_partition

如果創建了 swap 分割,使用 mkswap(8) 將其初始化:

# mkswap /dev/swap_partition

詳情參見 File systems#Create a file system

注意: 對於堆疊式儲存的設備文件,將 /dev/*_partition 替換爲對應的設備文件路徑。

掛載檔案系統

將根分區 掛載/mnt。例如根分區是 /dev/root_partition

# mount /dev/root_partition /mnt

使用 mkdir(1) 創建剩餘的掛載點(如 /mnt/efi),然後掛載對應的分割區。

如果你剛才有建立 swap 分區,使用 swapon(8) 來啟用它:

# swapon /dev/swap_partition

genfstab(8) 稍後會檢測掛載的檔案系統和 swap 空間。

安裝

選擇鏡像站

要安裝的包必須從在 /etc/pacman.d/mirrorlist 中設定的 鏡像站 下載。在 live 環境中,reflector 會在連線到網際網路後自動選擇 20 個最近同步過的 HTTPS 鏡像源,並根據下載率排序。[2]

在下載時,列表中越靠前的鏡像站擁有越高的優先級。你可以檢查檔案是否符合需求。如不符合,請進行編輯,並將地理位置最近的鏡像站移至頂端,同時也需要考慮其它標準。

pacstrap 稍後會將此文件複製到新系統中,所以請確保設定正確。

安裝必要的軟體包

使用 pacstrap(8) 腳本安裝 base 軟體包、Linux 核心 及常規硬體的韌體:

# pacstrap /mnt base linux linux-firmware
提示:
  • 可以將 linux 替換爲其它可選擇的 核心,在容器中安裝系統時也可忽略它。
  • 在虛擬機或容器中安裝系統時,可以不安裝 firmware 包。

base 軟體包不包含 live 環境中的所有工具。要有一個完全可用的基本系統,你可能需要安裝其它軟體包。具體地說,考慮安裝:

要安裝其它軟體包/包組,將名字附加在上文的 pacstrap 指令之後(使用空格分隔),或在 Chroot 進入新系統 後使用 pacman。可在 packages.x86_64 中找到 live 環境的軟體包列表。

配置系統

Fstab

使用以下指令生成 fstab 文件(使用 -U-L 來選擇 UUID 或檔案系統標籤(LABEL)):

# genfstab -U /mnt >> /mnt/etc/fstab

檢查生成的 /mnt/etc/fstab 文件,如有錯誤請立即更正。

Chroot

Change root 進入新系統:

# arch-chroot /mnt

時區

設定 時區

# ln -sf /usr/share/zoneinfo/Region/City /etc/localtime

執行 hwclock(8) 以生成 /etc/adjtime

# hwclock --systohc

這個命令假定硬體時間已被設定為 UTC 時間。詳細資訊參見 System time#Time standard

在地化

編輯 /etc/locale.gen,取消註釋 en_US.UTF-8 UTF-8 和其它需要的 locale,然後執行以下指令來生成它們:

# locale-gen

創建 locale.conf(5) 文件,並按下方 設定 LANG 變數

/etc/locale.conf
LANG=en_US.UTF-8

如果 設定了鍵盤配置,編輯 vconsole.conf(5) 以保留更改:

/etc/vconsole.conf
KEYMAP=de-latin1

配置網路

創建 hostname 文件:

/etc/hostname
myhostname

為新安裝的環境 配置網路,這包括安裝想要使用的 網路管理 工具。

Initramfs

一般不需要創建新的 initramfs,因為在使用 pacstrap 安裝 核心 時,mkinitcpio 已經被自動執行。

要在 LVMsystem encryptionRAID 上安裝 Arch Linux,編輯 mkinitcpio.conf(5) 並重新生成 initramfs:

# mkinitcpio -P

Root 密碼

設置 root 密碼

# passwd

開機引導程式

選擇並安裝一個與 Linux 相容的 開機引導程式。如使用 Intel 或 AMD CPU,需要額外地啓用 microcode 更新。

重新啓動

執行 exit 或按 Ctrl+d 退出 chroot 環境。

可以手動執行 umount -R /mnt 以手動卸載所有分區:這有助於發現任何「繁忙」的分區,並通過 fuser(1) 查找原因。

最后,通過執行 reboot 重新啓動系統:systemd 將自動卸載所有掛載中的分區。記得移除安裝媒介,然後使用 root 帳戶登入新系統。

安裝後

系統管理與安裝後指南(如設定圖形使用者介面、聲音或觸控板)參見 General recommendations

要尋找可能感興趣的各類程式,參見 List of app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