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GBUILD (正體中文)
因為有 ABS,Arch 用戶可輕易將源代碼編譯為一個 .pkg.tar.gz 安裝包.
什麼是安裝包文件?
記住,ABS自動為你要編譯的那個軟體下載源代碼。然後解包,編譯,然後將編譯好的文件壓入一個安裝包中。
一般來說,得到的這個安裝包文件就是一個以 .pkg.tar.gz 結尾的文件,例如:foo.pkg.tar.gz.
事實上,它不僅僅是一個 gzip 壓縮過的 tar 檔案文件('tarball'),它含有:
- 將要安裝的文件
- .PKGINFO: 包含 pacman 要處理的安裝包,依賴性文件等所有的元數據。
- .FILELIST: 該文件記錄了檔案中所有文件的列表。它被用於反安裝軟體,或檢查衝突文件。
- .INSTALL: 該文件用在安裝/升級/刪除的階段之後執行命令(僅當 PKGBUILD 中創造出指定時,該文件才會存在)
因為 pacman 能管理 tar.gz 安裝包, 于是,用 ABS 創建的 ***.pkg.tar.gz 就能輕易被安裝或刪除了。
什麼是 PKGBUILD 文件,其內容是什麼?
前面解釋過了 PKGBUILD 文件,它記錄了一個安裝包的元數據。它是一個文本文件。這裡是一個例子:
# $Id: PKGBUILD,v 1.12 2003/11/06 08:26:13 dorphell Exp $ # Maintainer: judd <jvinet@zeroflux.org> # Contributor: Judd Vinet <jvinet@zeroflux.org> pkgname=foo pkgver=0.99 # note: if the pkgver had been '0.99-10' then use an underscore, i.e. '0.99_10' pkgrel=1 pkgdesc="short description of foo" arch=(i686 x86_64) url="http://www.foo.org" license=('GPL') groups= provides= depends=('qt' 'python') makedepends=('guile') conflicts=('yafoo') replaces=('mffoo') backup=('etc/foo/foo.conf') install=('foo.install') source=(http://www.foo.org/download/$pkgname-$pkgver.tar.gz) md5sums=('2c0cca3ef6330a187c6ef4fe41ecaa4d35175bee593a7cc7d6205584a94d8625') build() { cd $startdir/src/$pkgname-$pkgver ./configure --prefix=/usr make || return 1 make prefix=$startdir/pkg/usr install }
現在讓我們來逐條解釋一下:
- # abc ... : 這是註釋文字
- # $Id: PKGBUILD,v ...: 該安裝包的 cvs 標籤 (從 archlinux-cvs 系統創建)
- # Maintainer: 在官方軟體庫中負責此安裝包的維護人
- # Contributor: 寫出此安裝包 PKGBUILD 文件的第一人
- pkgname: 安裝包名稱
- pkgver: 安裝包的版本號
- pkgrel: 此 Arch 安裝包的釋出號。它不同於版本號。當PKGBUILD 文件有改動時,釋出號就改變了。這種情況有多種原因,例如你為某個包開啟了編譯時間支援。
- pkgdesc: 安裝包的簡明描述。這也是你瀏覽package database時會見到的。
- arch: 表明它在哪種架構下構建和工作的,軟體移植的細節可參閱Arch64 FAQ。
- url: 軟體的主頁 (當你在安裝包數據庫中點擊它時候,就能出現了)
- license: 基於哪種軟體發佈許可
- groups: 這一倏用於為軟體分組;例如當你要安裝 KDE 時,它就會安裝屬於 KDE 軟體組的所有安裝包。
- provides: 如果一個安裝包也提供了其它包的安裝,那就使用它。例如,kernel-scsi 也提供了 kernel 的安裝包。
- depends: 它列出了安裝包運行時的依賴軟體 (必須有這些軟體才能正常工作)
- makedepends: 在構建安裝包時需要的依賴性軟體,不過一旦已經構建好的,就不再需要了。
- conflicts: 這些包不能被同時安裝。這裡 foo 跟 yafoo (另外一個 foo) 有衝突。它們不能共存。
- replaces: 新安裝包代替了舊的。這裡, mffoo (第一個 foo) 不再受到支持了,被 foo 所代替。
- backup: 當刪除安裝包時,用哪個文件作為備份文件(如 file.pacsave) 。
- install: 指定一個特別安裝腳本,它將被包含在安裝包中(必須跟 PKGBUILD 在同一個目錄下)
- source: 它指定了從何處下載該安裝包的源代碼包。它可以在本地電腦上,也可以是從 "http" 或 "ftp" 上取得的。它用 pkgver 來命名,以免每次源碼包變動時,源碼的名稱也要跟著變化。
- md5sums: 計算源代碼包的 md5 值,以查驗完整性。
現在來解釋一下函數:
- build: 構建一個安裝包時所需要的所有動作(稍候本文將作更詳細的說明)
好,你看到了 PKGBUILD 文件含有包管理器可能需要的所有資訊,它是 pacman 和 abs 的核心。
還會有些安裝文件。這個 PKGBUILD 指定了 'foo.install' 作為安裝包的安裝文件。這是例子:
post_install() { /bin/true } post_upgrade() { /bin/true } pre_remove() { /bin/true } op=$1 shift $op "$@"
其中的函數說明如下:
- post_install: 文件一裝完,此腳本就運行。它跟了一行命令:
- 對本安裝包版本操作
- post_upgrade: 文件一升級完,此腳本就運行。它跟了兩行命令:
- 對新安裝包版本操作
- 對舊安裝包版本操作
- pre_remove: 此腳本運行於文件刪除前(例如停止了一個守護進程)。它跟了一行命令:
- 對本安裝包版本操作
底下的那三行是每一個安裝文件都需要的,以便安裝文件正常運行。
構建函數之解釋
那麼來看看上面例子中用到的 ABS 的構建函數。注意 build 一節:
build() { cd $startdir/src/$pkgname-$pkgver ./configure --prefix=/usr make || return 1 make prefix=$startdir/pkg/usr install }
發生了什麼:
- 進入源代碼包的解壓目錄:
cd $startdir/src/$pkgname-$pkgver
- 配置安裝包,並告訴它安裝到
/usr
這個目錄下:
./configure --prefix=/usr
- 編譯
make || return 1
- 軟體不直接安裝到
/usr
下,而是裝到$startdir/pkg/usr
下,以便 pacman 能控制這些文件。
make prefix=$startdir/pkg/usr install
我們想要做的是構建這個安裝包,而不是去安裝它。所以我們告訴 make
將所有的文件放到指定目錄下面 $startdir/pkg/usr
,而不是安裝到標準的位置 /usr
。
這樣一來, makepkg 就能查看到這個安裝包要安裝哪些個文件了,並將其壓縮成 Arch 安裝包。
注意: 有時候,Makefile
中並未使用 prefix
;經常是用了 DESTDIR
。如果此安裝包是用 autoconf/automake 來構建的,就用 DESTDIR
。這是在手冊中 詳細說明了的。檢查一下產生的 filelist
是否比平常小很多,如果是這樣的話,嘗試用 make DESTDIR=$startdir/pkg install
來構建。如果不能正常工作,那就要深入研究一下安裝命令了,它們位於 "make <...> install=
" 中。